欢迎来到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网站
今天是:2024年12月25日

青少年居家心理健康调适

来源: | 作者: | 日期:2025-05-08 | 阅读: 20

一、如何预防和调节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?

1、规范孩子的作息:避免熬夜或贪睡,合理饮食。亲子共同协商制定作息计划表,营造上下学课表气氛。避免长时间阅读学习,劳逸结合。

2、正确获取信息:限制孩子过久地刷看手机,避免片面了解疫情,夸大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,给予孩子公开透明的疫情防控信息。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防范意识、遵守防控措施,坚定信心。

3、坚持每天锻炼:在规定时间内。比如:早中晚各一次,30分钟-2小时/次,进行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:武术、舞蹈、瑜伽、做家务等。

4、保持同伴联络:居家无聊、孤单。儿童青少年活泼好动,精力旺盛。心里有话要通过网络聊天软件与朋友、同学等保持紧密联系、相互分享、关心、鼓励、情感支持。

5、保持适度距离:陪伴和尊重是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护航方式。陪伴孩子一起阅读-亲子共读。一起游戏或运动-亲子游戏。尊重孩子的隐私,创造适合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私人空间。

二、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?

情绪方面:

1. 焦虑不安:过分担心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状况;担心网络教学可能影响正常学业,白天想到自己没学多少,怕落了很多课,考试不及格,晚上又觉得白天胡思乱想什么也没干成,产生负罪体验。长期以往产生心慌、胸闷、坐立不安,失眠严重。

2. 抑郁沮丧:心情郁闷、身体乏力,开心不起来,对一切失去兴趣,容易发脾气、生闷气,出现消极悲观想法,通过划伤自己取得释放,影响了学习。

行为方面:

长期居家生活,出现孤僻疏离或过于沉迷网络小说或是网络游戏,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拒绝和别人沟通,影响学习,影响睡眠。

三、如何帮助青少年在疫情期间科学、健康、有序的生活和学习?

1. 营造学习环境:为孩子准备学习课桌、座椅、书架、钟表。营造学习氛围。从外在环境上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体验。避免卧床看书。赖床拖延现象。

2. 合理使用手机:管理好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,保持合理有序的作息节奏。

3. 列居家学习课表:课表要丰富,令自己愉悦,与学校课表一样,设立课件活动时间。

3. 保持适当运动:劳动、体育、美术、歌唱充分结合。增加居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。、

4. 保持人际互动:与家人、朋友、同学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,研究发现回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情,并对其抱有感恩,有利于我们维持积极的心身状态。

四、针对高三、初三这类“毕业班”的同学们,如何更好地调节情绪?

1. 正视与接纳情绪:面对疫情和升学的双重压力,难免会出现焦虑、烦躁、不安、郁闷、沮丧等等的正常应对反应。这时候需要挑战,应对、接受、适应、改变学习策略。

2. 适当放过自己:在认知层面给自己定下AB计划,A计划基于自己充分发挥的前提,B计划基于自己不幸勉强发挥的底限。让目标灵活且具有弹性。

3. 学会自我疗愈:劳逸结合,让自己适当放松,听音乐,看电影,打球,跑步去,跳绳,画画,跳舞,深呼吸,烹饪等

4. 学会对外疗愈:倾诉、呐喊、写日记等

五、疫情期间,我们看到一些学校也推出了心理干预举措,在家延长假期的学生们也同样需要重视心理防护吗?

需要,延长假期意味着孩子们在家待到“无聊”。当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比较贫乏,无法体验到乐趣时,从而产生的冷漠、孤独、抑郁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。为了避免孩子们在持续的无聊中产生不良情绪。我们要陪伴孩子度过无聊的时段,平日里多与孩子沟通,鼓励孩子做家务,增加孩子交流说话的机会;与孩子一起做室内运动,瑜伽、跳绳等,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,提高自信心,降低沮丧等

六、对于大一些的孩子、学生,他们是不是可以自己调适应激反应,您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?

大一些的孩子,这里以大学生为例。相对中学生,大学生的认知层面,语言与情绪表达层面都比较完善,能够倾向于成熟地处理应对。

这里始终有三方面建议

1.合理饮食,规律作息;2.减少信息过载,关注权威官方信息,不传谣;3.适当运动,保持与他人联结,接受人际关怀。

七、为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,家长应如何进行正确引导?

1.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:不一味地注重学习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活动。及时觉察孩子的不良情绪,给予沟通与疏导。

2.降低期待,让孩子做自己:希望无条件服从自己,支配过多,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,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,形成迎合他人的个性。长此以往,剥夺了孩子的灵活性还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。因此,降低对孩子的期望。

3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:放下手机从自己做起,限制自己刷手机的时间,父母自己要有规律的生活,保持和睦的夫妻家庭关系,多鼓励孩子,营造平静稳定温和的生活气氛。

八、长期居家生活,导致家庭关系紧张,怎么办?

对于这个问题,结合心理热线和心理疏导的临床经验,一般来讲,长期居家生活,父母看着孩子玩手机、不学习、晚睡、贪睡、不按时吃饭。就自然会“替孩子”干着急。接着催促,批评,甚至打骂。逐渐产生家庭关系不和睦,火药味十足。孩子与父母闭口不谈,父母打骂说教无果。就这种情况给广大父母几点建议。

1. 父母要调整好心态,做一些自己的事情,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独立的机会

2. 邀请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里来,比如一起包饺子,做饭,打扫。增加亲近的机会

3. 鼓励孩子与朋友或同学保持联系,减少孩子的孤独感。避免不良情绪发生。